个人可做的商业探索
缘由
打工的时候很少去思考商业上的事情,即使是做产品相关的设计,也多是从技术上考虑或者用户上考虑,其实从用户角度考虑不代表从商业上考虑,是有区别的。
我发现大厂的优渥是靠现金流业务支撑的,比如广告、游戏,然后通过烧钱去开拓其他的版图,所谓的没有边界就是四处出击,底气依然是现金流,所以会发现即使同一个公司,在不同的事业部或者业务部门,待遇区别是巨大的,比如经常听说腾讯某些爆款游戏团队能拿百来个月的年终奖,其他冷门游戏估计够呛。
除去那些靠天吃饭的资源类业务,比较稳健的商业如银行的存贷业务、交易所的手续费、服务费(促交易中间人)都是无风险收益,整个金融行业的精华是风控。
之前也知道一些小众网站闷声发大财的,比如一个文章收录网站(博海拾贝)、一个商品推荐网站(值得买);这些网站依然属于通过广告和做中间人收提成的模式。
在失业的这些日子,想通过刷些外网APP提升一下英语,在刷Tiktok时候不小心认真的听完了一个讲商业的视频,然后整个推荐的画风就变了,推荐了一堆如何零基础、零投资、自由安排的赚钱方式的视频,当然我是持怀疑态度的,但好奇心驱使我想研究一下。
综述
条条框框其实都不难理解,但如何挖掘机会这就纯靠能力了。想起一个故事:两个销售皮鞋的人来到一个小岛,发现岛上的人都不穿鞋,一个人失望的离开了,另一个兴奋的告诉总部,这里充满了商机。
所有的赚钱的内容都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 信息差
- 物质的信息差(低卖高卖、你无我有)
- 能力的信息差(培训)
- 中介服务
- 长尾效应
- 产品服务
- 工具
- 娱乐
- 技能服务
产品服务需要一系列的资源整合,并不是少量的几个人能够轻易搞出来的,因此我不会讨论这个也没资格讨论,需要创业的专题。
产品服务的平台与生态的搭建收益是最大的,需要大量的技术和资金投入,大部分人走不到这个阶段。当今世界最好的一些平台生态在下文会被反复提到,如Tiktok、youtube、Amazon等等。
技能服务有全职和兼职,就我的观察看兼职的收益除却时间自由外,完全不如全职;全职是个人杠杆最大化也是风险最大化的一条路,因为手停口停,峰值能够保持的时间很短,谋求第二曲线是大多数人的必然选择,但对于专业技能水平很高的人,本职工作精深能取得最大化的收益,这种人不适合本文讨论的这些内容。
信息差是大量商业行为的本质,需要善于发现的眼光。
可能性整理
只讨论非技术的部分。
- 卖货
- 引流、中介(商品、为第三方推荐付费客户)
- 通过搜索引擎广告视频网站搜索主题留言(任何热门的应用都可以尝试,不过在人家热门内容下借楼做广告应该会被讨厌吧)
- 创作内容推荐(类似公众号、博客里挂广告)
- 卖电子资料(版权风险,相对于简单的搬运,我觉得对内容的整理价值更大,比如卖U盘的时候把所有经典老歌一起搭着出去或者帮人整理一些列相关的课程及电子书资料)
- 电子书下载 音乐下载 MIT公开课
- [电子产品售卖平台] (https://freeplrdownloads.com/)
- 电子书、软件方案、课程等等
- 利用AI生成特定的视频或者视频搬运(版权风险,制作内容的思路是难点,基本靠点击量和赞助)
- youtube
- Tik Tok
- rumble
- Bilibili
卖货最难的是寻找好卖的品类、靠谱的供应商、如何做营销;视频站点的电商的营销核心是点击量,需要掌握视频制作能力能够把握不同地区的热点,打造爆品。
后续
我依然在尝试中,但估摸不会投入太多的时间,毕竟我本身对商业没特别大的兴趣,只是一时好奇。
正如前面提到的,每个人的眼光有差异。不可能适用每个人,需要的自取但注意自己避坑,毕竟卖课才是发财最快的手段 :)
但如果尝试过以上的方案成功或失败的,请告诉我,给我提供一些数据就好,非常感谢。
其他
特别要批评一下国内的音乐软件,没有会员大量的歌只能试听,体验很差,不学学spotify,从其他地方收钱呀。
通常比较稳的模式是放贷、广告、卖铲子(比喻);一般人很难构造足够体量的系统,但利用这些系统是一条可行的路。